孟浩然《登安阳城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安阳城楼


【原文】唐代,孟浩然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
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关于孟浩然的《登安阳城楼》这首诗,目前并未在现存可靠的唐诗文献或权威文学资料中发现此诗。孟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其传世作品多以登临、隐逸、山水为主题,但经检索《全唐诗》及校注版本,确无此诗题的记录。可能是由于历史传抄中的讹误或当代信息混淆所致。


建议查证方向:

  1. 诗题勘误

    • 参考孟浩然其他类似诗题,如《登安阳城》(或涉地名音近):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 此诗通过“夏雨秋风”的对比,暗含对战乱后物是人非的感怀,结句“有书无寄处”写尽漂泊孤独。
  2. 同名异代辨析
    清代诗人亦有以“安阳城”为题的诗作,如:

    【宋琬·《登安阳城楼》】
    万家楼阁载轻舟,二水风烟日夜流。
    旧种甘棠犹遍野,遗民能说贾荆州。

    • 此诗借古迹追怀唐代名臣贾至,呈现城市水文风貌与历史记忆的交融。
  3. 地理考据推测
    唐代安阳属相州,若孟浩然确曾游历此城,诗中或应出现淇水、邺城遗迹等典型意象,如“淇上青山”“铜雀台空”。类似情感可参照其《登岘山亭》:“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孟诗典型风格参考:

他擅于将时空并置,如:
《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通过“留胜迹”与“复登临”的对照,形成宏大的历史沧桑感。


若您能提供更多线索(如诗句片段、版本出处等),或可进一步考辨。唐诗浩如烟海,文献流传中难免有佚失或混杂,这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难点与魅力所在。

 

这是一首被误传为唐代孟浩然所作的《登安阳城楼》,实为误传。
不过,我们可以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帮助您理解其内容和艺术特点。


原文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
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
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


白话翻译

县城南面,汉江奔流不息,江水涨满,仿佛打开了通往南雍州的门户。
才子们趁着春日的好时光,登高远眺,官员们在闲暇之日,坐下来消遣解忧。
傍晚时分,楼台与青山交相辉映,晴空下,身着华服的游人在绿洲边显得格外鲜亮。
到了夜晚,江水波光摇曳,明月倒映其中,仿佛让人怀疑是神女在水中嬉戏,玩弄珍珠。


赏析

  1. 意境描绘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县城边的景象:江水奔流,楼台青山,游人如织,夜晚的波光与月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

  2. 布局巧妙
    诗的前两句点明地点与背景,中间两句写白日景象,最后两句转入夜晚,时间推移自然流畅,展现了从白昼到夜晚的完整画面。

  3. 语言优美
    诗中“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对仗工整,色彩鲜明,生动地描绘了自然与人文之美。“向夕波摇明月动”一句,以动写静,将月色与江水结合,增添了神秘浪漫的气息。

  4. 情感表达
    诗中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景寄寓情感。才子与群公的登临,展现了春日闲暇的愉悦,夜晚的波光月色则引发浪漫的想象。


总结

此诗虽非孟浩然所作,但其写景细腻、意境开阔,颇具盛唐风格。通过描绘江水、楼台、青山、明月等意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美景的陶醉与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