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寄赞上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寄赞上人


【原文】唐代,杜甫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yī zuó péi xī zhàng ,bo lín nán shān yōu 。nián qīn yāo jiǎo shuāi ,wèi biàn yīn yá qiū 。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翻译】
前日伴您拄锡杖,卜居终南山幽处。年岁渐老腰脚衰,难耐高崖寒秋苦。

zhòng gāng běi miàn qǐ ,jìng rì yáng guāng liú 。máo wū mǎi jiān tǔ ,sī yān xīn suǒ qiú 。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翻译】
重重山峦北面起,终日阳光暖如沐。置茅屋兼得薄田,此心安处是所求。

jìn wén xī zhī xī ,yǒu gǔ shān shǔ chóu 。tíng wǔ pō hé nuǎn ,shí tián yòu zú shōu 。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翻译】
近来闻说西枝西,深谷杉密黍苗稠。正午暖意透山谷,山田丰稔可盼收。

dāng qī sāi yǔ gàn ,xiǔ xī chǐ jí chōu 。péi huí hǔ xué shàng ,miàn shì lóng hóng tóu 。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翻译】
待得边塞雨停时,往日齿疾或能愈。徘徊险峻虎穴上,眺望龙潭水势流。

chái jīng jù chá míng ,jìng lù tōng lín qiū 。yǔ zǐ chéng èr lǎo ,lái wǎng yì fēng liú 。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翻译】
柴门煮就清茶香,小径蜿蜒通林丘。愿与君成世外友,往来唱和自风流。
 

【注释】

  1. 赞上人:杜甫友人,僧人。安史之乱后,杜甫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赞公亦谪居此地。

  2. 锡杖:僧人法器,代指赞公。

  3. 卜邻:选择隐居之地,呼应陶渊明"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的隐逸传统。

  4. 石田:山间贫瘠之田,暗用《左传》"石田无用"典,反衬隐者安贫之志。

  5. 虎穴/龙泓:化险为美,体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炼字功夫。

【赏析】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时杜甫弃官流寓秦州。全诗以"卜居"为线索,在隐逸憧憬与现实困顿的张力中,展现诗人乱世求安的复杂心境。

结构之妙
全篇以时空双线展开——

  • 空间:从"南山幽"到"西枝西",从"阴崖"到"龙泓",勾画出一幅移步换景的山水长卷。

  • 时间:由"一昨"到"近闻",从"当期"到"宿昔",在现实与想象间架起诗意的栖居。

意象之趣

  • 冷暖对照:"阴崖秋"的寒苦与"亭午和暖"的温煦,暗喻仕途险恶与隐逸安宁。

  • 动静相生:"裴回虎穴"的惊险与"柴荆茶茗"的闲适,构成精神世界的两极震荡。

心境之真
尾联"与子成二老"的期许,貌似洒脱,实藏悲辛。诗人将齿疾愈、塞雨干的寻常愿望,升华为对太平岁月的渴求。而"风流"一词,恰与《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形成互文,揭示出"潇洒语皆带血痕"(杨伦语)的创作特质。

诗史价值
此诗可视为杜甫秦州时期"隐逸诗群"的代表作。不同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纯粹,亦异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寂,杜甫的隐逸书写始终带着"穷年忧黎元"的底色——"石田足收"的欣慰里,分明晃动着"禾生陇亩无东西"(《兵车行》)的民生倒影。

【附:学术争议】
关于"西枝西"地望,历来有甘肃成县飞龙峡、天水南郭寺两说。近年考古发现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手迹残碑,佐证前者更近史实,为研究唐代陇右文学地理提供了珍贵实证。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