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发淮安》原文翻译及赏析
发淮安
【原文】明代,杨士奇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翻译: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
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
采菱:采菱角。
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赏析: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 “青” “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参考资料:
1、王昊.试论“台阁体” 诗人杨士奇的诗歌[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12卷第3期2、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元明清诗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111-112页
àn liǎo shū hóng shuǐ xìng qīng ,cí gū huā bái xiǎo rú píng 。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蓱。
shuāng huán duǎn xiù cán rén jiàn ,bèi lì chuán tóu zì cǎi líng 。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栏目最新
- 1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原文翻译及赏析
- 2 杜甫《登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 3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原文翻译及赏析
- 4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 5 杜甫《和贾舍人早朝》原文翻译及赏析
- 6 杜甫《後出塞五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7 杜甫《寄韩谏议注》原文翻译及赏析
- 8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9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原文翻译及赏析
- 10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原文翻译及赏析
- 11 杜甫绝句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 12 杜甫《丽人行之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 13 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原文翻译及赏析
- 14 杜甫《漫成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 15 杜甫《漫兴》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