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创作了哪些以小儿为题材的诗作?他描绘了哪些场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南宋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形成了风格活泼自然的诚斋体,对后世影响颇深。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杨万里所作的童趣诗吧。
提到描写儿童的诗,不得不提南宋诗人杨万里。他创造了大量语言浅近直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据传达两万多首,传世作品即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他以小儿为题材的诗作更有特色,写得拙朴悠然,童趣横生,画面感极强。
![1628836491270915.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6128b5321a.png)
我们耳熟能详的也是最有名的,是其中的两首,孩提时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一首是《宿新市徐公店》。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是春天,孩子在油菜花田里捕捉蝴蝶的情景,黄蝴蝶、黄菜花,倏忽之间寻不见了。另一首是《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是初夏时节,小儿于柳荫下捡拾柳花的画面,成了百无聊赖的诗人贪看的风景。
![1628836485819521.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612853217d.png)
还有其他生活方面的呢。关于放牛的诗有两首。
有一童独放的: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桑茶坑道中》
这个牧童独自去牧牛,躺在柳荫下睡梦正酣,一头牛儿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边他也不知道。
有群童共放的:
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
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
春溪嫩水清无滓,春洲细草碧无瑕。
五牛远去莫管他,隔溪便是群儿家。
忽然头上数点雨,三笠四蓑赶将去。
——《安乐坊牧童》
这是一群孩子放牛嬉戏的情景,有牵牛渡水的,有骑牛引路的,有簪花吹笛的,天空骤然飘起了雨点儿,戴着斗笠、身披蓑衣的孩童们纷纷吆赶牛群,找地方避雨去。
![1628836468766297.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61275025df.png)
渡船上的情景再现,也有两首。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舟过安仁》
这是两小儿坐在渔船中,正当晴空万里这两小儿却采摘田田如盖的荷叶擎起来,原来不是当作遮阳避雨之用,而是张伞代帆为使风呢,孩子的天真无邪、奇思妙想令人不由哂然。
另一首《过白沙竹枝歌·其一》:
东沿西泝浙江津,去去来来暮复晨。
上岸牵樯推稚子,隔船招手认乡人。
来来往往的渔船靠岸了,大人连忙让孩子向邻船的乡亲打招呼,孩子叔伯婶娘清脆脆的叫声,直让人甜到心窝。
更有诗人童心焕发,戏弄儿童的乐事。
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
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
诗人在夏初的树荫里看书,慵懒得没有兴致,看到蓬头稚子正在芭蕉树下玩耍,萌动逗趣小儿一番的念想。老顽童诗人开始“使坏”了,他起身掬起一壶清泉水,往芭蕉叶上浇灌,淅淅沥沥的水流溅了孩子满头满脸,这小儿连呼:“下雨啦!下雨啦!”慌慌地往屋里跑,惹得“大忽悠”诗人哈哈大笑......
还有隆冬时节,孩子将盆里的厚冰倒出来,当乐器敲打的趣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稚子弄冰》
这咚咚当当清脆悦耳的声韵传入了远处的树林,噼啪一声“玉磬”像玻璃一样落地碎了,惊起小儿一声声清亮亮的欢笑。
可以说,杨万里对农村生活体味最深,对乡间孩童举手投足观察最细,实为写儿童诗的大家。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