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韩愈所作,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
韩愈,唐代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韩愈所作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吧。
这一年韩愈五十多岁了,刚当上礼部侍郎没多长时间,心情很好,因为前不久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去,成功的说服叛军,平息了这次叛乱。工作做得好,领导也很高兴,穆宗将他从兵部侍郎的位置上,调到了礼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是声名大振,在他复兴儒学的事业,他也有所成就。
一天,韩愈看见春天里天气好,他就想出去走走,又觉得一个人没意思,他就想叫上好友张籍,张籍的年龄和他差不多。可是呢,张籍因为工作比较忙,没空出去玩,但不好意思直接拒绝,就推辞说,自己老胳膊老腿了,懒得出去走。韩愈怎么办?他写了两首诗来邀请张籍,把春光写得特别美,希望能以此激发张籍出去游玩的兴趣,这两首诗就是著名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其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是这样写的: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说,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这首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初春美丽的景色。诗人抓住了初春最易被人察觉到,也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春雨和春草的特征。它的意思是说,京城街道上空的小雨,就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远望去,地上的草色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落。可见初春小雨的特征就是“润如酥”,即细滑润泽。

后两句“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抒发诗人的议论和感慨。诗人认为,如果把草色与烟柳做个对比,这初春的草色要远远胜过那满城的烟柳。因为这草色柔嫩、水灵,为早春时节所独有,它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暮春时节,烟柳“满”城都是,并不罕见,且色彩浓厚,反倒不招人喜爱了。淡淡碧痕若隐若现,远看有近观无。诗人写草色染而不点,真像是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师,寥寥数笔,就让一幅生机勃勃、清新可爱的早春图跃然纸上。
相比于其一,《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的传诵度不是那么高,它是这样写的:
莫道官忙身老大,
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
柳色如今深未深。
韩愈说,不要说官事冗杂,年纪老大,就失去了少年时追赶春天的心情。请你忙里偷闲地先到江边游春散心,看看如今的柳色是否已经很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一首重在写景,而第二首则重在抒情。在第二首里,诗人以江边春天的柳色映衬官身之路。年少逐春,扑蝶戏蕊,枯草拈花,用自己的童心和稚眼直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机趣。
而年老逐春就别是一番况味了。官事冗杂,世事沧桑,在充分体尝了人间的坎坷困顿之后,忙里偷闲地游一游春,散一散心,自得其乐。韩愈虽已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流逝而悲伤,依然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仍然以童心和稚眼迎接春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所以他劝张籍也要保持这种年轻心态,该出来玩的时候就要出来玩,不要辜负这美好的春光。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