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松》唐朝诗僧景云所作,借由松树传递作者的真实意图
景云,唐朝时期诗僧,擅长诗文与书法,留存至今的诗文有三首,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景云所作的《画松》吧。
人生道路,迷雾重重,前进从来曲折,光明永远恍惚。破解障碍,剔除困境,直面惨淡人生,方是真正的勇士。一路行来,初心不改,真纯依旧。
《画松》
【唐】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景云,天宝年间诗僧,尤喜草书,初学张旭,精熟后有变,带自己风格。相传与岑参熟悉,岑参有诗《偃师东与韩樽诣景云晖上人即事》记述来往事迹,但也有人否定此诗与景云上人有关,认为“景云”本为寺庙名。
![1628474166728060.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8b36a108c.png)
古人写诗,讲究一个“含蓄”、“委婉”、“转折”等等,然而道至极点,没有统一规则,或许会有另外一种方式出现。诗为真性情的既定外露,所以涉及到每个人的气质,如太白之坦荡,少陵之沉郁,摩诘之幽寂,每每独具风格。
在这里,诗人仿佛脱口而出一般,大声吟诵着:“画松一似真松树!”这一声称赞的话语,如果不是出自于内心,又怎么可能真情流露呢?在诗人的惊讶表情映照之下,方才显现着画家的技艺十分高超,画家笔下的松树也因为形神兼备而猛烈地冲击着观赏者的眼球。
![1628474159153694.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8b2f89441.png)
紧接着,看到画家笔下的这棵松树之后,诗人忽然想到了什么:“且待寻思记得无”。到底是什么呢?原来,这棵松树如此眼熟,似乎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样。诗人并非故弄玄虚,也不是夸张矫饰,他要用自己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来衬托“画松”之逼真形象。
这种突如其来的疑惑,却比那些盲目夸赞要来得实在很多。所谓“睹物思人”,此处的诗人则是睹画思“松”,因为看到“画松”而想到曾经见过的“真松”。这一刻,虚妄和真实,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清晰地摆在了诗人的面前。前面之“真”与此处之“无”,轻易地指向佛法里面的真谛,唯有勘破虚寂,才能求得真意。
由此,诗人回想到过往:“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原来,之所以这么熟悉,是因为有所对比。此处显眼的是“天台山”这一点,此山为佛教天台宗诞生之源地。这就可以很好理解前面所写,诗人明面上似乎是题画言“松”之真无,其实未尝没有“言外之意”,暗地里指涉佛法禅理之虚无和真实。
白居易有《画竹歌》云:“西丛七茎清且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东丛八叶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拿来与此诗比较,就会非常明确地得到两诗用意相似的答案。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契合,两者殊途同归,都指向了佛法之中“真”或“妄”的求证。
![1628474153852094.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8b2976b7c.png)
纵观本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绚丽的技巧,在简单朴实的字句里,诗人更没有长篇大论讲述什么大道理,而仅是以虚写实的手法,借由画中之墨松引出现实里的“天台山松”,巧妙向欣赏者传递出来自己的真实意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相由心生,不离其中。
如何勘破虚妄,永远是诗僧在追求的过程。当他看到这幅栩栩如生的《画松》之时,忽然就明白过来:“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曾经的阅历,当你以为早已忘记的时候,其实是“虚假”的暗示;事实上,那些过去的存在,一直都潜藏在自我的内心深处。如此,又怎么可能是一个简单的“真”或“假”就能够区分开来的呢?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