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文六》常建所作,写出了天涯两隔的思念之情
常建,字少府,唐代诗人,与王昌龄是同榜进士,但在仕途上并不如意,长期过着漫游隐居的生活。下面跟趣历史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常建所作的《送宇文六》吧。
现代人与古代人相比,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呢?如果单单从物质上面来论说,可能千言万语也讲述不清,找上几百上千个专家学者,写上千本万本学术论著,也只能是望洋兴叹,难以企及根本。
那么如何区分今古之不同呢?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大抵还有精神之说。精神固然在实体之上显现出缥缈无影,然而却又十分简洁,有迹可循。流传千年万载,说到底能够不朽的,唯有虽然看不见却如丰碑屹立不倒的思想。
![1628475425925275.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9021d49fb.png)
偶尔细想,往往感动我们心灵的,并非什么大道理,亦非什么大哲学,反而是那些寻常琐屑的平凡人和平凡事物之间所蕴藏着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便是如此。
《送宇文六》
【唐】常建
花映垂杨汉水清,
微风林里一树轻。
即今江北还如此,
愁杀江南离别情。
这首送别诗,宇文六,是诗人的友人,具体事迹不详。作者常建,玄宗十五年进士,代宗大历朝,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官,后来选择隐居湖北武昌西山,游乐山清水秀之间,求逍遥自在。其山水诗,人评有王孟之风,又别具风格。
![1628475420737100.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901c896e8.png)
“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树轻”,垂杨,垂柳,古诗中杨柳经常通用,如谢朓《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飞甍夹驰道,垂杨荫御沟。”在这里,诗人写出了送别的地点,当是汉水畔。汉水发源于陕西宁强,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由此可知,此时的诗人已经隐居。
春花艳丽,在阳光里昂扬着娇嫩的头颅,被身边垂下来的依依杨柳,衬托得愈加妩媚多姿,它们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汉水里面,相映成趣;此时一阵微风从江面上吹来,摇曳着嫩叶的各种树木轻轻欢呼,发出窃窃私语。
诗人在诗的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着眼前所见景象,通过花、垂杨、汉水和林树几个具体的物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勃勃生机的春日画图。这种送别的基调似乎与大众不同,因为从里面根本没有察觉到半分别离之愁情离绪。事实上,这恰恰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以乐景衬哀意。
“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诗人起笔至此,以“即今”二字转换,回还如意,又以“如此”二字收尾,干净利落,专门总结前面相关情景,有起有伏,从而为最后的情感大爆发做了最好的铺垫,让它不显得突兀和生硬。
春光如此明媚,春风如此温柔,春花如此绚烂,春树如此娇嫩,江北的一切都是这般美好,好像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如今,离人将要奔赴江南,那里的风景更加美妙,可是却因为满腹的离情别绪,反而愈发增添留恋,使人依依不舍。
在这里,前一句承接开端,是实写,而后一句则源自想象,是虚写,一实一虚之间,互相照应,把送别双方的深情厚谊,给衬托得清晰无比。然而,正是这种纤毫逼真的抒写,天涯两端的思念之情,悲苦与烦闷得到深刻显现,更为触目伤怀。
![1628475413781504.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1109015b4558.png)
盛唐人对常建的诗作评价颇高,如殷璠:“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河岳英灵集》),集中收诗便列常建为首。纵观本诗,字词洗练,构想缜密,寓情于景,而意却妙在言外,恰如人评:“常建诗清微灵动,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明-贺贻孙《诗筏》)。
对于常建诗风气,钟惺专门在其著作《唐诗归》中,拿本诗第二句“微风林里一树轻”给予评价:“‘微’字、‘一’、‘轻’,尽洗累气”。但也有人见解相异:“此诗只后二句,质直浑成,不杀气格。钟、谭俱赞次句秀极,如此论诗,直堕鬼道”(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果然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