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一起来品读吧!
众宋词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与唐诗并称双绝。但是你知道现存宋词最多的词人是谁吗?他就是南宋时期的辛弃疾,现存宋词629首。今天来说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1626749654712483.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0f63ad6940e3.png)
也就是说辛弃疾、苏轼等词人还有很多冷门的词作,值得我们去品读。本篇文章就让我们先从辛弃疾很冷门的一首词《满江红·点火樱桃》,来共同品读它的艺术魅力。首先,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一首政治抒情词。它表面上,是通过对春景的描写,抒发春愁和春恨。实际上,是以春景为媒介,抒发了国破家亡不可逆的悲哀。然后,我们便来具体看看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点火樱桃》:
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
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
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词的开头“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是这首词出神入化的地方,可谓读后大呼过瘾。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它不仅把春色的灿烂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把自己的炙热情感抒发的酣畅淋漓。你看,它的意思是说,一颗颗樱桃,红得就像着了火,映照着一架荼蘼花白的像雪。可见它们的交相辉映,是分外娇艳啊。
除此之外,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没有一个写情的字,然而点火二字写得多么热烈,照字又写得多么有力”。概括来说,便是辛弃疾一开头就掷地作金石声,令人惊艳。随后,“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辛弃疾便继续对春色展开了描写,即春天好,春笋穿破了长满青苔的土阶,春燕牵引着初产的幼雏飞翔,流莺呼朋引伴恰恰啼。
词到这里,可以说辛弃疾为我们勾画了一幅迷人的春光图。但好景不常在,“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所以词人在这里询问春天,既然你要走,为何不肯把我的愁绪带走?你难道没有看到我早已经愁肠千结了吗?很明显,这里着重突出了词人的春愁和春恨。虽然它看似比较无理,但却是春愁和春恨深的体现。
![1626749651456244.png image.png](https://pic.mi56.cn/uploads/titlepic/60f63ad332bf9.png)
词的下片,从“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开始,辛弃疾便从对春景的描写,转到了抒发国破家亡不可逆的悲哀上。它的意思是说,我登上高楼伫立远望,只能看到春山重重叠叠,我的家乡在何方呢?全被那烟波阻隔了。我们都知道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这里的春山、烟波,便象征着政局的险恶及词人所遇到的无数艰难险阻。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即我该把这古往今来山河破碎的恨事,向谁尽情诉说呢?由此可见,辛弃疾心中的恨并不是寻常的春恨之小恨,而是深沉悲痛的家国大恨。但可悲的是,那个时代无人愿意同词人一起为山河破碎而努力。“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就连在梦中,我也见不到千里之外的故乡,只能听到杜鹃的悲鸣声传遍三更的冷月。
显然,这是词人因满腔的愁恨而无法入眠。于是便化为最后的“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即我听到杜鹃声声劝我不如归去,可它怎么知道,我是有家归不得。词到这里便结束了,词人对国破家亡不可逆的悲哀也达到了顶点,因为这是词人无可奈何的啊。虽然说辛弃疾有很多雄豪壮阔的名篇,但是这首深曲细腻之作,无疑也很动人。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这首词比较冷门,但一开头就出神入化,读后大呼过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除了分为娇艳的春景外,它不也是象征了辛弃疾一生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火热追求吗?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