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练习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练习习题及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周武王克殷(1),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2)处之?”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 “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 “为之(3)奈何?”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1)克殷:攻下殷都。殷,商朝的都城。(2)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3)为之:对他们。之,指士众。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寡助之至( )
②亲戚畔之( )
③委而去之( )
④以其仁而有德也( )
2.翻译。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以”字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
C.以其仁而有德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甲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原文)也体现了“得道”的思想,请你结合现实或历史,再举出一个论证“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极点 ②通“叛”,背叛 ③离开 ④仁爱
2.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②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们活下去(放一条生路),怎么样?
3.C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举例
5.“使各居其摘,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举例“略”
上一篇:文言文正正直练习及答案
下一篇:文言文周美传练习题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