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练习及答案解析
课内文言文练习及答案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小题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小题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小题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答案
【小题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小题1】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小题1】略
【小题1】略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中心论点的'能力。根据文章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来体现“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一观点,“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来体现“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一观点。综合起来,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段的开头或结尾来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两个事例分析出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根据“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现象可以分析出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联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观点,联系现实生活,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所写的名言警句只要与“人和”有关即可。比如: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下一篇:文言文正正直练习及答案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