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颢,字太素,郓州须城人。王禹偁始与乡贡,颢依以为学,尝以疑义质于禹偁,禹偁拒之不答。颢发愤读书,不期月,复有所质,禹偁大加器赏。
初举进士,不中第,留阙下。献疏曰:方今科名之设,若曰陛下嘉惠孤寒沉滞之士,罔计贤否,悉拔而登之,臣窃谓此非确论。陛下诚能设科以擢异等之士,俾陈古今之治乱、君臣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贤愚之用舍,庶几有益于治,不特诗赋、论策之小技,以应有司之求而已。
扈跸大名,诏访群臣边事,颢上疏曰:“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而傅潜奉明诏,握重兵,逗挠无谋,守陴玩寇,老精兵於不用。以至蕃马南牧,河朔之民,流移失所,魏博以北,蹂践一空。遂至残妖未殄,銮辂亲征,此所谓以贼遗君父者也。乃或赦而不问,则何以谢横死之民;或黜而不戮,则何以恢用兵之略。以军法论之,固合斩潜以徇军中,降诏以示天下。如此,则协前古之典章,戒后来之将帅,然后择边臣之可用者,就委用之。愿於边将中,不以名位高卑,但择其武勇谋略素为众所推服者往复扞御。不令入郡邑,不许聚处,遇有寇兵,随时掩捕。仍令烽候相望,交相救应。缘边州郡守城兵帅,即坚壁以待之。遇游骑近城,掩杀边寇,内量出兵甲援救。如此,则乘城者不坚闭垒门,免坐观於胜负;捍边者不苟依郡郭,可行备於寇攘。”时论颇称之。
颢有吏才,每进对,词辩明敏,真宗嘉赏之。凡群臣上封者,悉付颢洎薛映详阅可否。颢美风姿,强力少疾,闺门雍睦。与人交久而无改,士大夫多之。六月,暴病卒,年九十二。上甚轸恻,赐赠加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禹偁大加器赏 器赏:器该赏识
B.生民之休戚 休戚:欢乐优愁
C.即坚壁以待之 坚璧:加固壁垒
D.可行备于寇攘 行备:装备行军;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而傅淤奉明诏/握重兵逗挠/无谋守碑/玩寇老精兵于不用/以至蕃马南牧/河朔之民流移失所/
B.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而傅潜奉明诏/握重兵/逗浇无谋/守碑玩寇/老梢兵于不用/以至落马南牧/朔之民流移失所/
C.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而傅潜奉明沼握重兵/逗挠无谋守阵/玩寇老精兵于不用/以至蕃马南牧/河朔之民流移失所/
D.昨者命将出师乘秋备塞/而傅潜奉明州/握重兵/逗挠无谋/守碑玩寇老精兵于不用/以至落马南牧/河朔之民流移失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颢读书好学.善于质疑。他曾经向王禹偁学间疑.王禹偁拒不作答.于是他发愤读书.并再次求教,得到王禹偁赏识。
B.梁颢见解独到,敢于直言。他在未中进上留住京城时,看到了当时科名选士存在用诗赋论策的小技来应对的问题,就向皇帝上书陈奏。
C.梁颢颇懂军事.备受称道。他上疏分析了当时边疆的军事状况,建议皇帝既要严明军法,又要合理用人,这样才能取得边防上的成效。
D.梁颢善于吏治,家庭和美。他得到了真宗的赞赏和信任,他与薛映审查群臣奏章;他体格强此少有疾病.家庭和睦,为士大夫所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曰陛下嘉惠孤寒沉滞之士,罔计贤否,悉拔而登之,臣窃谓此非确论。(5分)
(2)则协前古之典章,戒后来之将帅,然后择边臣之可用者.就委用之。(5分)
参考答案
4、D 做好出发的准备
5、B
6、D

初举进士,不中第,留阙下。献疏曰:方今科名之设,若曰陛下嘉惠孤寒沉滞之士,罔计贤否,悉拔而登之,臣窃谓此非确论。陛下诚能设科以擢异等之士,俾陈古今之治乱、君臣之得失、生民之休戚、贤愚之用舍,庶几有益于治,不特诗赋、论策之小技,以应有司之求而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曰陛下嘉惠孤寒沉滞之士,罔计贤否,悉拔而登之,臣窃谓此非确论。(5分)
(2)则协前古之典章,戒后来之将帅,然后择边臣之可用者.就委用之。(5分)
参考答案
4、D 做好出发的准备
5、B
6、D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