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小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小结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宋臣《报刘一太书》)
6、某:可译作“我”
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
上一篇:文言文阅读理解《齐桓公得宁戚》
下一篇: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词类活用
栏目最新
- 1 《江梅》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2 《白帝》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3 《绝句漫兴九首·其二》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4 《壮游》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5 《野望》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6 《忆昔二首》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7 《萤火》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8 《可叹》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9 《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0 《倦夜》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1 《发潭州》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2 《秋雨叹三首》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
- 13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该如何赏析?其创作背景是什么?
- 14 《哀王孙》该如何鉴赏?作者又是谁呢?
- 15 《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翻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