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陈词
“慷慨陈词”的解释
成语拼音: [kāng kǎi chén cí]
成语解释: 慷慨:意气激昂;情绪激动;陈:述说。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也作“慷慨陈义”。
成语出处: 宋 陆九渊《荆国文公祠堂记》:“则畴昔从容问学,慷慨陈义,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
成语例句: 元末群盗纵横,时事不堪言矣。诗家慷慨陈词,多衰飒无余地。(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是否常用: 常用成语
感情褒贬: 贬义成语
成语词性: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结构类型: 联合式成语
形成年代: 古代成语
标准拼音: 慨,不能读作“kài”。
繁体字形: 忼慨陳詞
英文翻译: speak in excitement
成语故事:
成语分类:
成语关注:
“慷慨陈词”单字解释
慷:〔~慨〕a.情绪激昂,如“~慨激昂”;b.待人热诚,愿意用财物帮助人,如“为人~慨大方”。
慨:1.气忿:愤~。2.感慨:~叹。3.慷慨;不吝惜:~允。
陈:1.安放;摆设;排列:~设。2.叙述;说明:条~。详~。3.时间久的;旧的:推~出新。4.周朝国名(?—前478)。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亳州一带。为楚所灭。5.朝代名。南朝之一(557—589)。陈霸先灭萧梁后建立。建都建康(今南京)。为隋所灭。6.古又同“阵(zhèn)”。
词:1.(~儿)说话或诗歌、文章、戏剧中的语句:戏~。义正~严。~不达意。他问得我没~儿回答。2.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3.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慷慨陈词”的反义词
张口结舌
“慷慨陈词”的近义词
义正言辞 慷慨淋漓 慷慨激昂
“慷慨陈词”造句
李大钊在敌人的法庭上慷慨陈词,毫不畏惧。
真诚的爱情,并不等于娓娓动听的甜言蜜语,慷慨陈词的海誓山盟,如胶似漆的接吻拥抱。爱情是一种高尚、美丽、纯真的感情,应当以忠实诚恳取代虚伪欺诈,以互尊互敬取代利己自私,以道德文明取代轻率行动。
在敌人的法庭上,王若飞同志大义凛然,慷慨陈词。
郑和振臂一挥,激情慷慨陈词,呼吁众将士下西洋,为祖国立下汗马功劳,他自己也南征北战,最后客死他乡。
他曾在敌人法庭上慷慨陈词,把敌人驳得体无完肤。
在法庭上,他慷慨陈词,痛斥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人的真正目的。
他对他的同学慷慨陈词说服他们罢课.
传教士站在市镇中心慷慨陈词.
一些人在慷慨陈词,称汤姆的死事实上对大家来说是一种解脱和一个很好的教训。
他的慷慨陈词听起来像是一个衰落的领导层垂死的挣扎。